从资本急停的初始冲击,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状况进而影响信贷,冲击后的调整等方面说明了资本急停影响银行自身经营的逻辑链条,包括急停发生初始外资股权减少,外部融资成本提高限制银行提供新贷款能力;
后续效应导致的经济状况恶化,客户违约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增加,本币贬值导致的货币错配问题、流动性风险都会对银行经营有较大影响。
一、资本急停的形成机制(一)资本流动急停的内部形成机制
传统的形成机理最早由一九七九年美国经济学家Krugman在国际收支危机模中提出,认为国际资本流入大幅逆转的根源在于国家采取了不合理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一九八〇年后发生的金融危机大多为均衡下爆发说明此模型存在一定缺陷。一九九四年Obstfeld在此基础上提出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急停原因是投资者对货币贬值的预期而做出投机行为。
一九八三年Diamond、Dybvig构建了金融恐慌模型。另外有学者认为资本急停是由新兴国家资本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金融摩擦直接导致。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经济不稳定是由外界因素导致。
债务通缩模型最早由欧文费雪一九三二年在《繁荣与萧条》中提出,基于该理论他解释了大萧条,认为企业的过度负债与通缩相互作用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引起利润产出下降,最终可能形成大萧条。金融摩擦与债务通缩结合导致急停的机制包括金融加速器、信贷约束和交易成本三种形式。
当经济受到负面冲击,资产净值下降,且由于投资取决于资产负债表状况,净值下降将直接造成内部融资减少,间接导致抵押品减少,进一步加大外部融资成本。并且信贷市场进一步放大冲击带来的效应导致下一期产量的下降。因此宏观经济状况恶化一旦触发金融加速器会放大负效应导致资本流动突停。
信贷约束指限制一国利用国内资产获得国外信贷的能力。约束形式包括抵押品、占贷款一定比例现金或保证金等。一国负债率较高时,对该国经济的负面冲击一旦触发信贷约束,投资者由于交易成本比较高难以迅速调整其负债比率,并且债务-通缩机制使得资产价格继续下滑,消费水平下降,经常账户逆转导致资本急停。
交易成本指国际投资资产转移、获取信息及制度摩擦和管制的成本,这些成本会对投资者交易产生影响。当经济遭遇利率和贸易条件改变等不稳定因素冲击,且负债率相对较高时则将触发国外投资者对国内债务主题增加保证金的要求,同时折旧对国内债务人造成较大压力;
由于负面影响和存在交易成本,调整交易组合有一定延缓效应,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国外投资者会继续追加对国内主体的保证金要求,国内资产被贱卖,如此债务-通缩机制被逐渐放大,消费下降经常会账户逆转,导致投资者撤回资本引发急停。
(二)资本流动急停的外部形成机制
梳理国内外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还包括全球货币供给、国内外利差、汇率及预期等全球因素。国际资本的充足与否由全球资本供给所决定,全球货币供给同时也影响着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方向,另外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使得货币供给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机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QE),美元供应量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新兴经济体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进口需求增加,金融危机对发达经济体造成冲击较大进口需求削弱,新兴经济体成为剩余流动性的主要流动方向。
美国四轮量化宽松导致美元贬值,投资者卖美元,买入新兴国家货币,释放的流动性通过证券投资和国债等渠道进入新兴国家,新兴国家货币供应量扩张,通过实体经济传导导致经济过热,资产价格被推高,形成经济泡沫。
当美联储退出QE时,全球流动性下降,加上美国经济复苏,需求上涨等,新兴经济体却面临资本过度流入引发的经济泡沫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等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导致流动性发生逆转。
QE使得新兴国家利率相对较高,驱动投资者进入,资本过度流入导致信贷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投资过热,由于新兴经济体金融监管还不成熟,资本市场不稳定,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实体经济不能及时消化资本市场泡沫,若发达国家提高利率新兴经济体失去了利差优势,资本将大规模退出。
另一方面,利差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新兴国家货币升值压力增加,许多新兴国家汇率管制使得国内外利差增大,远期升水,吸引资本流入获得更大收益。自由浮动汇率的国家,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时,货币贬值,金融加速器加速货币贬值,导致投资者撤资,逆转风险增加。
二、资本急停对银行信贷冲击的作用机制第一,资本急停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状况进而会影响银行的信贷和经营情况。资本急停发生时,国内各部门外资供给减少,国内的价格、总需求、汇率、利率受到影响从而波及整体宏观经济。资本流入急停导致世界利率提高并且通过资本流入国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降低了流入国的消费和投资,直接降低了资本流入国国内需求总量进而影响总产出水平。
产出水平的下降和经济状况恶化会使得银行部分客户面临的违约风险增加,对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不利冲击。利率方面,急停发生时,世界利率的冲击会增大国内国际利差,国内货币贬值预期强化,短期资本外流。
央行为维持流动性平衡,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市场流动性趋紧,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利差下降,进而银行降低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供给,国内银行贷款利率提高,这进一步会使得有营运资金融资需求的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加剧了资源配置不平衡,进而导致了全要素生产效率和产出的内生下降。
汇率方面,国际资本大量外逃和撤回导致总需求的下降并造成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实际汇率下降,国内货币大幅贬值,市场主体外汇资产持有意愿上升,外汇存款增速上升,减持外汇贷款,银行的负债金额相对于其资产会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股本会因货币贬值而大幅下跌。
最后,由于货币贬值,国内的储户也可能挤兑银行造成严重的流动性风险。第二,资本流入急停通过直接影响国内企业资金来源和经营状况进而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大规模国际资本从国内企业撤回使得企业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增加了各类客户的违约风险,对银行资产负债表造成不利影响。
并且国外的债权人降低对本国的投资和贷款数量就是减少了银行的对外融资,受影响的银行或企业如果在进入全球资本市场时受到限制,那么他们对国内的融资需求将会增加,因此这很可能导致银行的外部融资成本增加。
急停时期,为了偿还银行自身到期了的对外负债从而导致的突然性的资金需求,还会产生流动性问题;另外,一些因素会影响银行在遭受急停冲击的后续调整,例如宏观经济层面的准备金要求、存款保险制度、流动性要求等;央行层面的购买银行债券、国内储备金、调节再融资条件等;银行层面的资本充足率、货币与期限构成、流动性资产占比等。
银行在急停冲击后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方法,例如变卖流动资产,通过贷款证券化缓解信用风险解决流动性问题,催收贷款等。通过吸收新的资金例如发债,同业资金拆借,与央行签订回购协议或进行票据贴现等方式获得贷款。由于银行在急停期间还面临存款撤出、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等问题这些举措大多在急停期间难以实现。